名稱:范姜公廳

客語拼音:海陸:fam+giongˋgungˋtangˋ(fam+giongˋloˊvug)

別名:范姜老屋

名稱:范姜公廳客語拼音:海陸:fam+giongˋgungˋtangˋ(fam+giongˋloˊvug)別名:范姜老屋
姓名標示 非商業性 禁止改作 

推薦分享

Share

資源連結

連結到原始資料 (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)

後設資料

資料識別:
識別資料:A1-1000311-1007-000000
著作者:
普查人員:姜義溎
主題與關鍵字:
類別:古蹟
種類:祠堂
關鍵字:公廳
描述:
歷史沿革:清朝初業,廣東陸豐縣吉康都崙嶺鄉,有位寡婦雷氏,因夫婿范集景早逝,無力獨自撫養子女,而改嫁姜同英,其子范文質在姜家長大,深感繼父撫養之恩,對於自己五個兒子,不知三個姓范、兩個姓姜好,還是兩個姓范、三個姓姜妥當,最後五子全部冠上范姜兩姓,分別為殿榮、殿高、殿發、殿章、殿爵,在百家姓外自創一姓。清乾隆初年,范姜家老二殿高,隻身來台,自淡水港上岸後,發現北部的良田都被漳、泉兩州移民先行佔據,只有桃園這塊石礫荒地,尚未開墾,最後選定在現為新屋鄉東明村(上庄仔)的地方定居,憑著客家人吃苦耐勞的個性,開墾荒地從事耕作。次年回老家帶三弟殿發、四弟殿章繼續披荊斬棘。大哥殿榮、么弟殿爵留下奉養雙親,在父母相繼過世後,也渡海來台灣,從此兄弟五人團聚。范姜兄弟以「姜騰本」墾號,請有墾地東至楊梅鎮營盤腳,西至石牌嶺,南至社子溪,北至大窟坑(觀音鄉大堀村) ,面積達3800多甲。經過100多年的努力范姜兄弟一族,不但使荒野變良田,而且也吸引許多拓荒者遷到附近。清咸豐5年(西元1855年),因家族人口增加,范姜家族三房、四房則另選良地建築祖堂、房舍,並由族人從廣東老家請來祖靈奉祀。由於新建房舍規模宏大,鄉人常指其為「新起屋」,而後陸續建新房舍成一個庄頭,因此「新屋庄」變成為當地的地名,流傳至今。現存范姜老屋有五幢,全位於110巷內,每幢方位都不不一樣,構造也不盡相同,但形式仍有相同之處、每幢正身都有一個大廳、兩側為「橫屋」(護龍),前院是用來夜晚乘涼或空閒聊天的「天時坪」,前面則有一道圍牆,使整個建築成為私密較高的合院。
日期:
建檔日期:2009-08-31
創建年代-年份:清咸豐 5年
創建年代-西元:1855年
來源:
臺灣客庄文化數位典藏系統
語言:
中文
關聯:
歷史沿革資料來源:范姜姓族譜
範圍:
所在地:桃園縣新屋鄉
經度:121.081375
緯度:24.977683
管理權:
中華民國客家委員會
後設資料創用CC
姓名標示 非商業性 禁止改作 

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

引用資訊
直接連結

評分與驗證

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

star star star star star